能得到新想法,就不是內耗


「想太多」是一個常被拿來貼的標籤,而這陣子隨著心理學知識越來越普及之後被換成了一個聽起來更有深度的名稱:「內耗」。

每當因為想法比較纖細、顧慮較多時,旁人常會希望你「不要想太多」,不然就是直接搬出「內耗」兩字來對你說教。而你可能也會因此掉入一種自責的陷阱。

是阿,我只是一直在內耗而已。

人人都是心理醫生,急著幫對方開立名為「內耗」的診斷。而這個診斷有什麼用處嗎?並沒有。只不過是把自己可能顧慮的事情多加一項叫做:「我又在內耗了。」

有時候確實是在「內耗」,但也有時候不是,判別的方式就如本文標題:「能得到新想法,就不是內耗」。可以試著去感受自己的念頭,並且:

  1. 有意識地去確認自己的思考是否有使自己得到新的想法?
  2. 理解到「新的想法不一定就是解方,而是讓自己更接近某種答案」的想法。

人生搞不好根本沒有正確答案。執著於某種答案或許會讓自己內耗,但並不是追求答案的過程都叫做內耗。我認為追求答案的健康方式,是當作自己在探險,不求一定要一次找到終極解答,而是在探險的路上讓腦袋裡的畫面越來越清晰。直到有一天自己會拼湊一個答案,使自己感覺到「啊,可以了」

這讓我突然想到「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這句話。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